当前位置:海宁民盟
海宁盟员政协专题协商展风采
来源: 嘉兴民主同盟 - 网站管理员(民盟-韩露) - 嘉兴民主同盟 发布日期: 2016- 03- 08
3月7日上午,海宁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召开《加快文化引领步伐,展现人文海宁风采》专题协商会,朱利芳盟
员以《弘扬小城镇独特个性,建设运河文化旅游带》为题,作了协商发言。下面为发言摘要。
海宁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荟萃,表现在个体上,是一个个足以辉耀古今的名人;表现在人文上,有我们值得骄傲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我们生活着的一个个小城镇其生机活力,同样得益于文化的涵养。如何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文化含量,弘扬小城镇独特个性,而不是简单生硬、千镇一面地搞小城镇建设,这已经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必考题。
    海宁小城镇个性独具,是因为这块土地非常有内涵,低调内敛有文化,不仅有江南水乡特质,也具有现代文明的朝气与活力,为什么?因为千年之前,我们就生活在大河之滨,就生活在运河之畔。河流带来了机遇、带来了交通,带来了信息、也塑造了最具活力的文明。
    我们今天建设家园的过程里,不能缺乏对运河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尤其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更应弘扬之,传承之。
    但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遗憾地发现,重硬件建设、轻文化内涵现象较为常见,对文化价值的判断较为迷茫,对文化软实力的理解不到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1)文化价值认知不够到位,导致小城镇建设“千镇一面”。缺乏对核心保护区块整体风貌的保护,乱搭建现象较为突出。对各自地域文化的认知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尚不清晰。建设过程中出现简单地照搬照抄的现象,很多设计显得极其突兀,也是造成小城镇建设缺乏个性,新村点“千人一面”,洋气但不接地气;(2)历史文化保护较为乏力,导致小城镇陷入“建设就是破坏”的怪圈。规划编制较为滞后,要素保障较为薄弱。很多老镇的老城区的规划定位不清晰,文化版图未形成。加之多头管理,机制缺失,文化家底不清,文化招商难以及时跟进;(3)文化设施和配套相对不足,导致小城镇建设的文化品位难以提升。且由于城市的扩张,人才往大城市集聚,小城镇的文化建设和服务缺乏人才支撑。
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我建议要对小城镇建设从整体上进行谋划,深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本着守土有责的担当,重视历史,珍惜文化,推进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增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作用,提升独特个性、增加文化内涵,突出重点,精心建设好“运河文化旅游带”。
一、将运河文化串珠成线,建设运河文化旅游带。海宁是一个有着足以令人骄傲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尤其是运河文化,更是我们不可忘却的历史。运河不仅改变了我们地域面貌,甚至对海宁人的性格与气质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应该珍惜这段历史,精心建设运河文化旅游带,以彰显自己的个性,弘扬地域文化。
首先要明确目标定位,将把运河文化旅游带打造成为能够传承海宁历史文脉、接纳全域旅游的平台。建议以自然生态为本底,以文化为灵魂,通过地域文化和运河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植入,梳理并打造文化和景观节点、丰富完善休闲文化娱乐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市场的拓展,编制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专项规划,打造开放式的星级旅游风景区。其次要有序疏理我市的运河水系,包括两岸的历史街区及其风貌协调区、规划控制的绿地等,结合“五水共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好老集镇保护和开发过程中的“水文章”;第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实行政策倾斜,通过行政推进和政策优惠,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
二、深入挖掘各镇独特的文化内涵,用好本土文化资源。应尽快启动古镇历史文化记忆工程。对于各镇历史名胜古迹的挖掘考证标注和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名人轶事以及蚕事习俗、渔业习俗、商贸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等搜集、整理、提升和展示,应尽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拓宽历史文化视野,保护范畴应由单一文物保护拓展到名城、名镇、古村落、古街区的原生态风貌的保护,由重要史迹或建筑保护走向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并重。推动与运河文化密切相关的古镇串珠成线,建设运河文化旅游带。应实施必要的资源整合式统筹规划。对跨区域分布的历史文化资源,应根据地域文化风貌和遗产分布的实际情况开展区域协作、整体规划。长安、周王庙、盐官、丁桥、斜桥等古镇作为运河文化旅游带的明珠,充分尊重各镇的历史,弘扬地域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做足做好这篇大文章。
三、完善小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共享”。
要让城镇建设给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必须秉持共享的发展理念。今年13公里的洛塘绿道全线贯通,不仅让市民有了可以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大家知道洛塘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旧称“洛溪”,全长27.3公里,西起长安万兴桥,东至市区丁公堰,与长山河相连。流经长安镇、周王庙镇、斜桥镇、海洲街道、硖石街道、海昌街道等地,素有海宁“母亲河”之称,是潮乡大地连接京杭大运河的一条重要航道。数千年来,洛塘河两岸的海宁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海宁的历史,海宁的文化,承载于两岸;海宁人的乡愁,海宁人的记忆,流淌在其中。
所以我认为,城市的精品文化工程不是单一的建设项目,而是贯穿在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也是一样。建设既是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过程,更应该重视民生福址、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共治。所以在小城镇建设中,加强完善小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培育乡土文化人才,让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与日俱增。这将是文化引领“十三五”发展真正的落脚点。(民盟海宁总支办公室)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办: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嘉兴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嘉兴市中科科技开发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嘉兴市广场路1号 电话:0573-82521850 电子邮件:jxmm850@163.com 邮编:314001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备案号: 浙ICP备0904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