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有个叫冷谦的神医道士,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一个有力的证据:嘉兴市区有一座冷仙亭禅院,就是为纪念神医建造的寺庙。是嘉兴城区唯一的明代古建筑。
冷仙亭原系玄妙观西北隅的道纪司,后为冷仙亭,设祠供冷仙神像。冷仙亭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冷仙是元末明初的传奇人物,本名冷谦,字启敬,杭州人,道号“龙阳子”,自称“黄冠道人”,精音乐,善书画。明洪武初年(1368)任太常协律郎,不少郊庙乐章大都由他撰定。据说元末寿已百岁,学道后,被人神化(一说在永乐间遁迹成仙)。著有《修龄指要》一书,内谈修炼长生之术。
嘉兴民间还流传许多冷仙拯济贫困、相助百姓、戏弄皇帝的故事,《古今图书集成》和明万历《秀水县志》也有记载。据说冷谦因友人贫困,作法画了一扇门,让他去里面取钱度日,而门内实为宫廷。其友被发现后,冷谦受牵连被捕,他就使法术让自己身入瓶中。皇帝叫他名字,他应声不出。皇帝大怒,击碎瓶,但是就是不见冷谦。后来,有人看见冷谦在峨眉山修炼。
明清时,嘉兴文人游冷仙亭,留下许多诗文。清代吴仰贤有题冷谦山水画的诗,中有“先生与我同乡里,一簇楼台烟雨里。黄鹤飞去五百年,当时儿亲赵承旨……”之句。清乾隆年间,郑炎游览冷仙亭后,留下一篇游记,描写的风光相当迷人,说是“出真阁南望,树林蓊密,遂相与度石桥屈曲而东,得古观。乃由殿角左转,趋之而北,竹径缭然,万叶阴翳,恍如深山。有亭翼于池上,冷仙亭也。”
“渺渺天星河,花枝环近郭。迢迢碧漪坊,云水迷仙阁。”到民国时期,冷仙亭还是一处清静的道观。那时,冷仙亭和秀州中学相邻,建有仙家殿、玉皇殿等殿堂,殿前有剑池、放生池,池边有亭,四周古树环绕。新中国成立初,冷仙亭还有冷仙弄通荐桥河和项家漾,尚存殿堂,殿前小桥,有红鲤戏水的剑池,还有古井、古树,殿后有竹园等,占地还有5690平方米。到了上世纪“大跃进”年代,古树陆续被伐,至“文革”中,剑池被填,建成民房,竹园也被学校占用。多亏有几个信佛的老尼居住,才留住了仙家殿及后面的厢房,于是冷仙亭也成了佛家场所。
冷仙亭原有不少建筑,1966年还有仙家殿、玉皇殿、斗母殿,殿前一剑池,小桥轻架,游鱼色异,为一方名胜。现尚存古井及仙家殿等,部分已修复,并有宗教活动。
现已成为寺庙的冷仙亭很小,只有401平方米,但是香火很旺,是嘉兴市中心一所有影响的寺院。 1981年,冷仙亭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冷仙亭恢复了宗教活动。1991年重修仙家殿时,由嘉兴市人民政府民宗局首任局长李持真先生撰写的重建碑文,记述了冷仙亭的历史兴衰,冷仙亭易名极乐精舍,1993年12月,正式作为佛教场所,向社会开放。2004年,法雨法师主持冷仙亭。如今的冷仙亭已改建了大殿门庭,新建厢房,修复了古井、古树及周围房舍,香火也越来越旺,每逢初一、十五、菩萨圣诞日,香客更多,可现有寺庙边上是原冷仙亭的大殿,已经破烂不堪,如不及时修缮就会腐朽倒塌。冷仙亭有不一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比如由道教而佛教,是冷仙亭的一个特色,也是我们嘉兴文化的底蕴,保护它刻不容缓,为了不要使之成为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的遗憾。
为此建议:
作为曾经的嘉兴城内的一方名胜,尽快在原址抢救性修缮冷仙亭,利用周边空地使之原有寺院更加完整和完善,成为能反映嘉兴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最大限度发挥历史建筑使用功能,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不仅有历史意义,还可与子城、月河、范蠡湖、范蠡祠、西施妆台和金明寺等使之连成市中心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