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南巡,视察海塘,这是他巡视工作的必有之义。海宁海塘,东起黄湾的塔山,一直向西绵延至杭州上百余里。而在这上百余里的海塘中,最为凶险的地方,莫过于丁桥的“大缺口”一带了。“大缺口”,顾名思义,经狂潮冲击,塘塌成缺口。一旦造成缺口,就会倒灌海水,摧毁房屋,淹没良田,涂炭生灵,遗患无穷。因此,海塘塌坍,这是乾隆皇帝的心头大患。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二月,乾隆皇帝在巡视江南途中,照例来到海宁,依然住进了海塘脚下盐官的陈家。因为,保护了海塘,就是保护了天下的粮仓啊!“大缺口”状况如何?乾隆想看个究竟?
一天,乾隆乘人不备,便从陈家后门溜出,从盐官出发,沿着海塘,一路向东,微服私访。
由于几年前,钱塘江又一次改道,北岸沿江淤沙上涨,船只停泊受阻,唯独盐官至新仓一带水域较深,尚能停靠货船。于是宁波、绍兴、金华等地的食盐、草席、棉麻、土纸等,嘉兴、湖州等地的稻米、菜饼等,苏州、无锡等地的糯米、草纸等,都集中到了海宁的这一区域过塘,也就是在钱塘江和内河之间进行中转,因此,海宁成了各地各类货物的集散地。这一带也由于此,设立了很多为货船中转服务的机构,称为“过塘行”。行内从事货物搬运的体力劳动者,则被称作“下脚人”。
这一日,乾隆一直向海塘的东部起点,黄湾的塔山方向行去。虽想看看海塘,了解些实况,可是一路走来,着实见到了不少的“过塘行”。走着走着,乾隆便觉得腹中饥饿,于是就走进了一家“过塘行”,想找一点饭吃。但是,通常熙熙攘攘的“过塘行”里,却是冷冷清清,找来找去,只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一经打听,原来老板有事外出,年轻人只是个伙计。
小伙计可是个聪明人,又在码头上干活,看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点见识。他看到眼前的乾隆气宇轩昂,风度不凡,便知他决非是一般之人,于是对他十分客气,把他迎进屋里。说道:“本来老板不在,我是不应该擅自作主招待客人的,但是今天我的兄弟在钱塘江里“抢潮头鱼”时,抢到了一条大鲈鱼,因为,不是老板买来的东西,我可作主用来招待你。”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钱塘江边的人就“靠江吃江”了。接着又说:“钱塘江里的鲈鱼,味道特鲜美、特好吃,我今天就给你做一盆钱塘江鱼圆,让您尝一尝咱们钱塘江里江鲜的美味”于是,一边招待乾隆坐下,一边自己径直走进了厨房。
说到“抢潮头鱼”,这里顺便得补插一句。钱塘江潮起潮落间,给海宁人带来了丰富的食材,这是上帝赐于海宁人的一份厚礼。从前,在潮头之上,夹杂着各种的江鱼奔腾着向前推进。而敢于冒生命之险
的鱼民,就会紧追着汹涌翻滚的潮头,手握抄网,在“潮头”之上抢鱼,海宁民间叫做“抢潮头鱼”。这些绝对称得上是勇士的鱼民,海宁人把他们称之为钱江“弄潮儿”。
耐不住寂寞的乾隆皇帝,一个人那里坐得住啊,片刻,便觉得无聊,于是就转到厨房间来,只见小伙计用左手使刀背将鱼肉剁碎,甚是好奇,就问小伙计:“为什么用刀背,而不用刀刃?”小伙计回答说:“一则,用刀背,不会把案板上的木屑剁进鱼肉中去,从而产生异味;二则,用刀背,刀背敲剁就会将鱼肉中剩余下来的细刺粘在案板上,能够将刺剔尽。”小伙计手脚麻利,一会儿功夫,鱼圆就做好、烧好了,出锅前洒上了青萃碧绿的葱花,最后小伙计仍然用左手将鱼圆端到乾隆的餐桌上。乾隆是个名副其实的“吃货”,一闻这鱼圆鲜香扑鼻,早已垂涎欲滴;一看这鱼圆雪白粉嫩,顿感眼睛一亮;一尝这鱼圆细嫩鲜美,感觉爽滑可口,连连称道说:上品、上品、上品!而此时的乾隆,早已忘记了自已帝皇的身份,也顾不得自己人前的吃相了,不知不觉中,一口气将鱼圆吃了个碗底朝天。
吃饱了肚子,乾隆才想起刚在小伙计的一个细节,就问:你怎么一直用左手啊?小伙计诉苦说:“我本是过塘行里从事搬运的,一次因为不小心走路走得慢了一些,就被那个要求搬运的客商挑断了右手的手筋,从此,右手就失去了功能。还好我的左手还算灵便,人又勤快,还能做得一手好菜,于是老板才把我留了下来,为伙计们做饭做菜。正是自己的一技之长,才不至于丢了饭碗。”这也应验了“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的道理。
那老板为什么这样凶残?其实也是有原因的。由于钱塘江潮夕的缘故,过塘行卸装海船货物,比不得内河码头,它是如同“抢火场”一般。一到时间,如果货物未来得及装卸,船必须离开海塘,与海塘保持一定的距离,等待合适的时机。否则,潮头方向一变,货船与石塘相碰,就会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时间就是金钱。老板容不得“埠夫”有半点的懈怠。因此,挑断手筋,有一点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意思。
听了小伙计的诉说,乾隆就问:“那你为什么不去向官府告那位客商呢?”小伙计回答说:“我们被呼作‘下脚人’,谁会把我们当人啊!”乾隆当时虽不动声色,但心里却是怒火中烧。回到盐官后,就立马下了一道诏谕:“海宁加业转运布设,凡‘埠夫’者,要予尊视,侮者必治。”乾隆还特地向埠夫赐“埠夫行牌”,让埠夫们佩带于身,这“埠夫行牌”也就成了埠夫们的“护身符”。乾隆同时又赐“埠户”匾额,让他们悬于堂前,埠夫们从中受益匪浅,这也算是乾隆皇帝体察民情、体恤民生、为民作主而做的一件实事、好事的一个正面例子吧。但从这一实例中,也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好的措施,往往是伴随着惨痛的故事而产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海宁人非常懂得感恩。为了感谢乾隆皇帝对埠夫的恩赐,因此,埠夫们每日早晚两次都要在“埠户”匾额前行感恩礼。从此,埠夫们就再也不怕被人欺侮了。而那个为乾隆皇帝做钱塘江鱼圆的小伙计,据说后来被乾隆请到了北京,成了御膳房的一名师傅,负责专做钱塘江鱼圆。从此,钱塘江鱼圆也成为了海宁的一道名菜,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