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25日下午,民盟嘉善县基层委员的17位盟员委员参加政协嘉善县第十四届五次全会界别组讨论,围绕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情况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两院工作报告及其他各项报告等,展开热烈的讨论。
大家认为,常委会工作报告政治站位高,创新亮点多,聚焦“抗疫斗争”“双示范”建设等全局大事,全力服务助推,紧扣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等政协要事充分履职,取得明显成效,为我县“双示范”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徐鸣阳县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具体,主题鲜明,蓝图宏伟,振奋人心。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成果丰满,2020年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十三五”发展圆满收官;谋划“十四五”发展,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发展愿景令人期待;2021年工作部署任务明确,重点突出,举措有力,呈现出“迭代升级、再造嘉善”决心和信心。
在讨论中,委员们对县政协常委会工作和提案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对嘉善经济社会发展和“十四五”未来宏图,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摘录如下:
钱 岷(委员)建议:一是把民主监督作为政协工作的生命线,不断拓展提升政协力量参与“双示范”中心工作的深度、力度和广度;二是紧紧围绕“迭代升级、再造嘉善”主题,以民主监督为切入点,加大深化改革力度,挖掘改革内生动力,积聚政治协商的磅礴力量,助推嘉善“双示范”建设高质量发展。
彭小安(委员)建议:一是根据政协委员自身工作职责和领域,开展考核;二是对提案办理持续性关注,开展“回头看”。
吴春其(委员)建议:委员提案、社情民意提质方面,通过会审机制,对好的选题要多方征集意见,综合完善内容;对有共性的选题,向上级政协报送。
金治平(委员)建议:加强提案办理跟踪,一些重要的提案可以跨年度或者一届政协进行持续办理。
秦建忠(委员)建议:要多关注民生实事,为“双示范”建设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吴 萍(委员)建议:依托政协“双联”机制,全力助推“诉源治理”,有效地在基层化解矛盾。
张振伟(委员)建议:一是对民生关注度高的提案和工程连续跟踪推进;二是对于已经开展的工作,要进一步深化落实。
李罕琼(委员)建议:针对农业三产融合程度不足、附加值不高,协会合作社等作用发挥不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等问题。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用工业理念来发展农业,科学编制《嘉善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二是注重农旅融合,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打造美丽风景线,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创造一批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做优做绿第一产业,打造嘉善农业及农产品品牌,推广区域公共品牌“银加善”;三是构建双赢机制,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建立“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增加农业收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构建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无缝对接的产业体系,确保小农户利益;四是加强多方合作,继续加强与嘉善县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嘉善杨庙雪菜产业管理协会等的沟通,发挥民间机构的特殊性;五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训,依托高校、职业学院等建立培训基地,培育跨专业、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推广实用技术为重点,多渠道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
金治平(委员)建议:一是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类机构越来越被社会接纳,需要加强管理,特别是师资上,教师资格证是必须的;二是借助学生生长发育阶段的疫苗接种情况,由基层卫生所、社区卫生站整合各阶段的统计数据,时刻关注学生生长发育、国民体质提升,并给出方案、协调解决。
张 正(委员)建议:一是部分大型企业员工数量庞大,且面向全国招工,人员构成比较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对企业周边的环境卫生与公共秩序造成一定影响,要进一步做好企业工会与政府的衔接,加强员工素质教育;二是在交通拥堵路段,要规划高等,提高交通通达度,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钱 岷(委员)建议:一是要关注嘉善的人口老龄化、出生率走低等问题;二是要关注本地户籍人才流失、返乡意愿不强烈、高端人才引进难度较大等问题;三是要加大经济开发区改革创新力度,通过资源整合、平台提升、全域推进等方式,做大做实做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平台,提升综合实力,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
樊根强(委员)建议:一是农业板块略显单薄,与基础产业的基础地位不相适合,在2021年的工作思路中,在发挥农业产业尤其是优势农业产业发面缺乏指导性意见。二是水利方面问题仍较为突出,洪涝风险仍然较大,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水生态环境质量仍然不高等问题,要成立水务局,加强数字水利建设,探索二区一县协同治水,统筹水工程、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经济、水智慧,实现六位一体、全域统筹、系统治理。同时,提升保障水平,提升防洪除涝保障能力,建设嘉善城区大包围,按照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其它圩区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设计。
彭小安(委员)建议:一是尽快实施示范区嘉善片区水利项目;二是开展生态缓冲带和水下森林建设,通过闸泵调度等手段,控制河湖水位,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固化河床底泥和水中悬浮物,实现水清目标;三是建设连通吴江、青浦、嘉兴的蓝色珠链,将美丽河湖建设成可供骑行、漫步、休闲、游憩的蓝带,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李罕琼(委员)建议:针对农业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薄弱、农业生产所需优质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环境问题治理不快、农业生态绿色发展模式创新不够等问题,做好六个方面:一是强化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二是强化农业资源质量的核心地位;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导向;四是强化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五是强化农业标准化体系的作用;六是强化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的创新。
吴春其(委员)建议:一是提高粮食保供能力,要引入科技手段,突出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全产业链发展,使农户得以持续增收;二是引入工商资本发展农业,改变承租方式,提升设施化、现代化水平,视不同情况设定不同承包期;三是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在河湖治理的基础上重视长效保护机制,突出生物修复手段,进一步改善提升水质。
秦 峰(委员)建议:在美丽乡村打造中,要兼顾新旧元素,既要对农村环境改善,实施道路硬化、亮化等工程,也要充分发挥旧元素的优势,留下船、柴灶等农村传统工具,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旅游,把生态环境转化成经济优势。
李国宏(列席)建议:一是将城市精致化,从乡村村庄等细节方面体现精致;二是将城市科学化,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城市资源共享,体现投资效率,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丁苑春(委员)建议:一是产业发展中,引进项目要注重可持续性,引进高科技项目,与生态发展相辅相成;二是高标准办好教育事业,除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段以外,也要关注高中阶段教育,引进高中段名校,满足当地学生的升学要求,办好家门口的教育。
陶雪林(委员)建议:一是改造升级老旧小区的配电箱,解决老旧小区时不时停电的问题,提高群众生活舒适度和生活质量;二是建设3-4公里连续的塑胶跑道,创建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色绿道,提高城市的精细化和智慧化;三是相关部门要统筹好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问题的关系,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更好的为群众服务,解决群众问题。
邬雅燕(委员)建议:一是支持社会救助中心建设,构建社会救助综合体,做好“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二是加大社会救助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分值。
张振伟(委员)建议:一是加大科技对农村的贡献力,构建农村科研和科技创业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本土农村科技人才库建设和高端人才引进,并制定农村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二是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制定有力的扶持政策,强化电商产业支撑和服务体系,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外溢,打造农村数字经济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