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血脉始于延安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 1941 年秋天。当时的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西北青年救国会总剧团以及小小剧团共同组成延安青年艺术剧院。1942 年 5 月,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时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吴雪,及后来提议创立中央实验话剧院的五位发起人中的李伯钊、欧阳山尊参加了此次会议。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活跃了延安的文艺空气,振奋了延安的文艺青年,奠定了新中国文艺发展的雏形。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镌写着剧院深深的红色血脉,延安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根。
1949 年 4 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正式成立。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廖承志同志任首任院长。去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2 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剧院创作演出了《直播开国大典》,其中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台长的原型就是廖承志同志。机缘巧合,国话舞台再现了老院长的艺术形象。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排了许多国外经典作品,像《保尔• 柯察金》《万尼亚舅舅》《钦差大臣》等,青艺的演剧观受到前苏联戏剧的影响;同时,也做了《关汉卿》《捉刀人》等一些古典戏剧的尝试。青艺以反映火热现实生活和社会主义时期青年生活为主要创作思想,以优秀现实题材为核心创作方向,让创作现实题材作品成为剧院最重要的思想和艺术表达。70 年代末, 剧院创作演出了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王景愚先生主演,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的一部戏。
难忘的是青艺有三位德高望重的女导演:陈颙、张奇虹和林荫宇,都是我非常敬重的前辈。她们都有留学苏联的经历,对于前苏联的戏剧创作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陈颙导演了《伽利略传》《三毛钱歌剧》等作品,《威尼斯商人》《风雪夜归人》是张奇虹的代表作。当时, 青艺还做了探索性剧目《红茵蓝马》,主演张秋歌,这是和苏联导演一起创作的国际交流剧目。当观众突然看到没有假发套、没有外国装束的中国演员扮演列宁和他的夫人,这样的艺术形象,耳目一新,那出戏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林荫宇导演的《女仆》,由三个男演员反串, 非常精彩。她导演的话剧《关东大集》,讲述在改革开放时期,一个村长如何带领村民致富,这部戏的主演是曹力,展现了火热的现实生活。这出戏,我也看了好几遍。青艺能够有反映东北农村生活的创作能力,让我很惊叹。还有,当时的王晓鹰院长作为青年导演,创排了《魔方》, 也是一部探索性较强的剧目。
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很关怀青艺。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同志、陈毅副总理等都是青艺的常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这家起自延安的剧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戏剧创作硕果累累,在国家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作用,给戏剧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中国国家话剧院有幸源起于此、依托于此,来反映现实生活,讴歌人民、讴歌时代,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 主动践行文化责任和担当使命,都根植于剧院流淌在血液中的红色基因。
1955 年,欧阳予倩、沙可夫、李伯钊、孙维世、欧阳山尊等联名向国务院倡议,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表演两个干部训练班中的部分骨干为基础,组建一个示范性的国家剧院。五位戏剧家的倡议很快被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采纳。1956 年 9 月 16 日,中央实验话剧院成立,创作风格主要是以探索和实验为主,首任院长也是中央戏剧学院的首任院长戏剧家欧阳予倩。
我创排的话剧《北京法源寺》,在舞台上塑造了谭嗣同这一人物。巧合的是,欧阳予倩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他七岁时就见过谭嗣同。我曾阅读过欧阳予倩对谭嗣同的描述,也读到了欧阳予倩希望中央戏剧学院话剧演员的训练和培养,能够和中国戏曲审美艺术规律有理论上的结合,并加以实践。中央实验话剧院成立后,欧阳予倩先生编剧创作了话剧《桃花扇》,由郑振瑶老师和石维坚老师主演。
提议成立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孙维世导演,后来任剧院总导演,她是周恩来总理的干女儿,是最早留学苏联的导演。她在莫斯科学习戏剧多年,留学期间成绩优异,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很有研究。剧院目前还存留她大量的资料和手稿。孙维世导演比焦菊隐先生更早提出“话剧表演中国化”的问题,很了不起。如果她没有那么早逝的话,一定能为中国戏剧作出更多的贡献。她导演的《叶尔绍夫兄弟》,气势恢宏,在她的作品里能看到国家气象。中央实验话剧院的画册里有《叶尔绍夫兄弟》的剧照,我看了以后说这是孙维世导演的,他们问我为什么知道?我说格局气度不凡。剧院另一位总导演是舒强,他是从延安过来的,为剧院做了很多部戏,优秀现实题材居多,也有古典戏剧方面的尝试。
前期的中央实验话剧院会排演古典题材、爱国题材和一些莎士比亚的戏,但最重要、最多的还是苏联的戏剧。改革开放之后,剧院陆续创作了《哥们儿折腾记》《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并不是现实题材和非常写实的,甚至还有些意识流。走进九十年代,当时更年轻的导演走的也是实验探索的路子。像孟京辉导演的《思凡》《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恋爱的犀牛》等,都是出自中央实验话剧院。开放的中国和西学流派思潮, 对于中国话剧的探索都有推动。留学俄罗斯的查明哲导演创作的《死无葬身之地》《纪念碑》等,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自己做的戏剧是承接焦菊隐导演探索的“中国学派”的再建设,在探索戏剧的中国化,包括姿态狂热和形象魅力的东方美学气质的戏剧。如《生死场》借鉴中国戏曲的假定性,注重写意空间的运用,表现了现代文学女作家萧红笔下东北农村抗日的故事。还有《狂飙》《赵氏孤儿》《青蛇》《四世同堂》《北京法源寺》等,有古典题材,有现实题材,有民间传说,有小说改编, 我也一直在不断尝试。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做戏,要自知中国人的精神,自觉中国审美的气质,自信中国故事的精彩,要具备国家舞台气象。
创作要回到人民中去
2001 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回顾剧院的历史,感慨良多。两家剧院都在不停地探索中国话剧的发展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创作出了大批优秀作品,资料留存下来的剧目有四百余部,题材、流派、风格、形式迥然,异彩纷呈,共同构建成绚丽多姿的社会主义戏剧画廊。
正式成立 20 年来,剧院坚持守正创新,以文艺讴歌时代发展、表现现实生活;努力兼容并包,以多元格局谋求发展,打开院门做强创作,用真情实感赢得观众。以“中国原创、世界经典、实验探索”为创作理念,剧院先后创排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战马》(中文版)《理查三世》《四世同堂》《谷文昌》《哥本哈根》等优秀话剧作品。去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剧院隆重推出了5部剧目,其中 4 部新创剧目,1部复排剧目。新创剧目分别是:剧院首部公安题材原创话剧、首部“高清影像话剧”《英雄时代》;根据作家叶永烈纪实文学改编的同名话剧《红色的起点》,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青年话剧团合作,充满青春的力量;《直播开国大典》,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实况转播的幕后电台故事首次搬上舞台;《铁流东进》根据作家季宇中篇小说改编,反映了新四军的高光时刻,因疫情影响,调整至2022年4月首演。复排剧目:原总政话剧团强军题材的《兵者· 国之大事》,被文化和旅游部纳入“百年百部”作品。
创作中,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要让作品好看、被观众接纳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我以为,要真实地表达人物、诚恳地表达故事。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合作的《故事里的中国》,我担任节目的戏剧总导演,这个节目就很好地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点。导演《焦裕禄》这一期节目时,焦书记的事迹感动了我和创作团队。他想把盐碱地变成良田。压力面前, 他付出倍于常人的努力,他的病长期拖着到了癌症晚期。在创作的时候,我们没有灌输一个英模的概念,或是做形象上的模仿,而是怀着热爱去创作,让演员在精神上接近焦书记。
导演《黄文秀》那一期,我去过她在广西乐业县牺牲的现场,也去过她驻村的地方。那里是喀斯特地貌, 从县城到百坭村要走很长的路。去百坭村时,遇到了塌方和泥石流,我步行到了村支部。那是在大山深处一栋孤零零的房子,晚上没有路灯,正是黄文秀的到来,给村里修了路、致了富。直到殉职她都没有休息过一天。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创作首先是了解和感动的过程。如果不能深入了解一个人,那么塑造的人物就不会被百姓信服。人物不会旱地拔葱自己树立崇高理想。我们必须追寻这个人如何树立了崇高理想,是什么影响了他,他内心的种子是怎么生发,又怎么长成参天大树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文代会讲话中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新时代,我们的创作更要回到人的本身,回到人民中去。
致力建设文化新业态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直是表导演艺术重镇。无论是建院初期以廖承志、欧阳予倩、吴雪、舒强、金山、孙维世为代表的戏剧前辈,还是张奇虹、游本昌、薛殿杰、赵有亮、李雪健等老艺术家。他们奠定了剧院诞生、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坚实厚重基础,使得剧院艺术人才得以传承,枝繁叶茂,创作了无数舞台作品。新时代要谋求发展,我们必须让剧院回到创作中去,让演员回到功夫上去,重振中国表演艺术精神,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2021 年10 月1 日,剧院出品、制作了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后续,还将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影片《直播开国大典》。剧院演员也会参与其中。希望借此机会,证明表演的精神是什么,用严谨的表演讲好中国故事。而这就要求演员对中国审美艺术、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锻造自己的文化认知,把这份认知充分体现在表情达意的能力上。这些, 都需要演员在表演领域重构和新建人物,在写意和写实之间、在自然和表现之间塑造代表中国气质、体现中国精神的人物形象。与此同时,结合后疫情时代的传播和审美特点,中国国家话剧院还进行着新的尝试和探索。
“互联网 +”赋能文艺创作,艺术传播进入跨领域、跨媒介的融合时代,线上演播与高新技术的结合等因素都推动着舞台艺术的迭代升级。科技和艺术的融合, 会碰撞出一个新的文艺业态。由此,探索艺术和技术融合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以新品种、新节目、新创意和新的演出形式,推动戏剧艺术创新发展,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我认为,在确保艺术质量的基础上,要平衡好线下演出和线上演播的关系。线下演出不能松劲,同时还要全线冲击线上演播,促成“双演融合”新模式。核心目的是希望更多人走进剧场,看到演员的真实表演,同时用影视化和戏剧化相结合的方式,让线上演播达到更完美的呈现效果,从而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观众的文化需求。
去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参与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文艺演出工作。我担任副总导演一职,带领剧院 8 个部门的骨干力量,负责戏剧创排和戏剧视频的呈现。晚会引入新技术助力文艺表达,用全球首创的“戏剧表演5G即时电影拍摄”技术, 实现了大型文艺晚会“即时摄影、瞬时导播、实时投屏” 的落地实施。这一技术在话剧《直播开国大典》的演出中也得到了应用。
中国国家话剧院已经建成全国首家兼具创作能力和演出场地的院场一体化“5G 智慧剧场”,逐步建设沉浸式的数智剧场。通过 5G 直播、VR 等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剧场限制,营造全新观剧体验。
未来,科技将带给艺术创作怎样的改变,这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借助中国独有的气质,将科技与艺术结合, 是我们探索的方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一种写意精神是“装龙扮虎”。它不是真龙真虎上台,而是一种似非而是的关系。不是完全的舞台,也不是完全的影视化, 这之间始终有一个“度”。这些看似模糊的概念,却极具中国功夫式的东方艺术精神,即控制有度,分寸得当。戏剧和影视化表演之间也有一个度。如果能准确把握这个“度”,并与互联网线上的表演融合,就能走出探索的一大步。
2021 年 12 月 25 日,中国国家话剧院迎来创建80 周年、正式成立 20 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我们非常荣幸地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艺术家们的回信,这封珍贵的回信必将鼓舞和鞭策剧院的艺术家们以更昂扬的姿态、更饱满的信心和更赤诚的决心为艺术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探索文化新业态,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根在延安, 是在党的关心和呵护下成长并发展起来的,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这也提醒着我们时刻牢记初心使命,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在党的领导下,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守正创新,笃行致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不懈努力!
(本文作者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转载自《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创建八十周年、正式成立二十周年专刊)中《延安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根》一文,有改动)